【南方日报报道】“中巴使者”,演绎新故事 【编者按】 浩瀚的太平洋,阻隔不了中巴友谊之手紧紧相握。2017年6月13日,中国同巴拿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中巴建交,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中巴签署了约20个双边合作文件,涉及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投资、海运、铁路、产业园区、农业、民航、旅游等领域,擘画了两国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蓝图。一年多来,中巴关系发展的种子正在开花结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南方日报记者远赴巴拿马采访调研,今起正式推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中国巴拿马建交一周年观察”特别报道,从人文和经贸的视角为您呈现所见所闻所思。 盛夏的巴拿马城,骄阳如火,翠叶成帷。见到记者时,刚结束另一个活动的麦杞佳一身正装,满头大汗。作为巴拿马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这一年多来他十分忙碌,为侨社以及中国和巴拿马之间的交流合作用心出力。 摊开世界地图,巴拿马犹如美洲的“蜂腰”,与中国分居太平洋的两端。实际上,两地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19世纪50年代,华人就漂洋过海抵达中美洲地峡,修铁路、挖运河、开商店、做贸易……书写移民和建设巴拿马的历史。 凭借勤劳和智慧,华人成功融入巴拿马社会,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如今在巴拿马400多万人口中,华人约占5%,其中九成以上祖籍广东,活跃在各行各业。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巴拿马城上空迎风飘扬,巴拿马的中国元素日益常见,汉语热不断升温。文化的力量跨越民族与肤色,正演绎出携手前行的中巴新故事。 采写/摄影: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胡良光 【从唐人街到华人区】 1854年3月30日,从中国汕头驶出的载有705名华工的“海巫号”帆船,历经61天艰苦航行,顺利抵达大洋彼岸的巴拿马。次日,《巴拿马先驱报》刊发了这一消息,上述华工成为有正式文字记载的首批抵巴华人。之后,数以万计的华工为巴拿马修建铁路、开凿运河献出了血汗。 曾任中国驻巴拿马贸易发展办事处代表的杨发金介绍,华人们在打工之余,稍有积蓄便转向商业领域,先做点小本生意,摆个小摊,跑个外卖,逐渐办起食品店、杂品店、洗衣店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巴拿马·共和国百年》一书称,1908年,巴拿马城82%的商业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其中79%的零售业由华人运营。 “华人凭借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巴拿马站稳脚跟,同时给当地经济增添了活力。”杨发金说,进入20世纪50年代,华人在巴拿马的后代已经不只是劳工、农工或零售商了,而是扩展到各行各业。 当改革开放敞开了中国与世界连通的大门,华人移民巴拿马的另一个高峰随之到来,广东移民为数最多。与百余年前的契约工不同,他们主要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一带一”模式来到巴拿马“闯世界”。 出生于广州花都的麦杞佳就是其中一员。回忆起1988年刚到巴拿马的日子,麦杞佳满是感慨:“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落差很大,创业艰辛。” 在面包店打了一年工后,麦杞佳于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的贫民区开了一家士多店。那期间,他还遭遇了抢劫,歹徒射出的一颗子弹擦过他的后脑勺,至今疤痕犹在。赚到第一桶金后,麦杞佳于1994年转型经营建材业务,生意越做越大。 “巴拿马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只要敢拼敢闯,往往就能过上好日子。”麦杞佳说。30年来,他带动了100多名亲戚朋友到巴拿马发展。 位于巴拿马城老城里的唐人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早期华人的聚集地。 这条长两三百米的逼仄街道,承载了刘扬烈年轻时的记忆。30多年前,他离开家乡花都,到巴拿马城投靠叔叔,后来在唐人街经营商铺起家。几年前,身为百年侨社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会长的他,将商铺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将更多心思花在服务侨胞以及促进当地与家乡的交流上。 现今巴拿马的华人当中,祖籍广东的超过九成,来自广州花都的比例高达八成,还有一部分来自江门、中山等地。走过栉风沐雨的日子,不少人像刘扬烈一样,或是从唐人街搬到新区居住,或是整体迁出,寻求更大发展。 老城北边,杜拉多已成为巴拿马城最大的华人聚居区。这里楼宇林立,随处可见华人面孔、汉字招牌和中式建筑,走在路上耳边还会不时传来几声粤语。在广东酒楼双喜楼里,每天都有不少洋人前来喝早茶。 【从“华人日”到汉语热】 驱车从巴拿马城沿着泛美公路向西行驶,通过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海口上的美洲大桥,随后右转,可见一座黄瓦红柱的中式牌坊,上书“中巴公园”四个汉字,下设两尊石狮。牌坊侧后方,“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纪念碑”高高耸立,重檐攒尖顶八角亭别具一格。 凭栏望去,船舶往来的巴拿马运河、车流穿梭的美洲大桥尽收眼底。一些旅行社将中巴公园设为固定景点,记者走访期间,便有旅游大巴到来,肤色各异的游客们下车参观、拍照。导游会讲解华人在巴拿马参与修建铁路及运河等历史。 2004年,在中国和巴拿马两国政府支持下,巴拿马侨社筹资建成了这一座公园,并立起纪念碑,以铭记华人先辈。 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崛起和巴拿马华人地位提升的缩影。 在巴拿马长大的邱志军对此深有感触。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2004年巴拿马国会通过决议,将每年3月30日定为“华人日”,以表彰华人对巴拿马所作的贡献。 尽管不像春节、圣诞节、狂欢节等那样隆重,“华人日”当天,华人都会与巴拿马人共同举行纪念活动,醒狮助兴,场面温馨。 与此呼应的,是汉语热的升温。 巴拿马城有三所学校教授汉语,包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学校、巴拿马华人工商总会中文学校、仁爱书院,越来越受重视。 中山学校由祖籍广东中山的侨胞陈奉天等人创办,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是巴拿马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华人学校,被巴拿马城民众视为最好的学校之一,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世界知名大学。 学校有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该校涵盖幼儿园到高中14个年级,实行汉语、西班牙语、英语三语教学,有学生约1700人,华人子女占1/3。现在学校已经获得中国在师资、教材等方面的支持。 提起中山学校,巴拿马省省长皮诺·平托竖起了大拇指:“我7个小孩都曾在那里读书。华人在巴拿马发展得很好,我一直鼓励子女学习汉语,多交华人朋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麦杞佳注意到,除了华人,其他族裔学习汉语的意向日趋强烈。“一方面,政府部门、银行、机场、景点等都需要懂汉语的人员,掌握多种语言的人才很抢手,薪水很高。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提倡勤奋敬业、重视家庭等理念的中国文化的认可。”他希望与中国的专业机构合作,开办从幼儿园起步的双语教育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由巴拿马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同创办的巴拿马首家孔子学院已正式运作。其巴方院长巫俊辉说,学院开设汉语基础班、初级班和高级班课堂,为当地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巴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从埋头经商到参政议政】 在巴拿马运河望花船闸的展览馆中,陈列着一艘“海巫号”帆船模型,并附有简要介绍。 4年前,巴拿马运河通航100周年纪念期间,巴拿马的华人们向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捐赠了这艘帆船模型,既是向先辈表达敬意,亦是推动官方正视华人参与运河修建的历史。 “目前展览馆中几乎只有这个模型与华人有关。我们一直在推动,希望能在运河建设的官方历史与相关展览上,填补更多关于华人的文字与图片等内容,更好地铭记华人对修建运河的贡献。”邱志军认真地说。 作为巴拿马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华人早已告别温饱和立足的阶段。积极融入并影响主流社会,参政议政,成为了华人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2017年11月,巴拿马总统巴雷拉率团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陈国基是政府代表团成员之一,他的名字在巴拿马侨界乃至主流社会家喻户晓。在中巴建交的历史性过程中,他担任“穿梭使者”,贡献良多。 生于江门台山的陈国基在16岁时便移民巴拿马,一路摸爬滚打,现时产业覆盖酒业、能源、地产等领域。 在他看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华人得到了巴拿马政府与民众的尊重与认可。一些华人还曾担任过国会议员、部长等要职。然而,华人总体上对参政议政缺乏热情,经商仍是普遍的第一选择。这不利于巴拿马华人社会的长期发展,毕竟华人在住在国的经济、民生等诸多权益都与政治息息相关。 怀着“为华人发声”的初心,陈国基于2005年投身政界,在巴拿马主义党谋得一席之地,并与党内领袖巴雷拉一同奋战。2014年,巴雷拉赢得总统选举,陈国基成为总统顾问团的一员。 2014年11月,巴拿马国会通过法例成立“国家中华民族委员会”,作为巴拿马社会发展部倾听中华民族声音的咨询机构。委员会成立后,陈国基等6位华人委员共同游说国会议员、移民局、公安部等,使逾万名新侨民解决了身份问题。 巴拿马中国文化中心创办人张雪云表示,近些年来,年轻一代华人逐渐步入社会,参政议政的力度正在加大,巴拿马总统候选人也很注重争取华人的选票。“建交后,华人更有底气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陈国基期待:在巴拿马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一座华人纪念馆。这不仅是为了纪念160多年来的旅巴华人奋斗史,而且可以打造一个供华人交流、举办活动以及加强多族裔沟通的平台。 “华人勤劳、勇敢、忠厚,要与各族群一起更好地塑造多元文化,增进中巴友谊。”陈国基说,巴拿马的华人能够扮演好“中巴使者”的角色,从官方和民间层面巩固、深化两国的交流合作。 【对话: 巴拿马省省长皮诺·平托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中巴关系迎来最好的时期”】 南方日报:您对中国和广东有怎样的印象? 皮诺·平托:我访问过北京、上海、重庆和江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并带动了世界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近年来,中国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推出了新的改革发展举措,列出了明确时间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人民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展现出勃勃生机。 我还没去过广东,但我知道在巴拿马的大部分华人都来自广东,他们是勤奋拼搏的榜样,对巴拿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省长的岗位上,我会一直为华人服务,努力保障华人的权益和地位。期待再到中国访问,到广东看看。 南方日报:建交以来,中巴合作有什么新进展? 皮诺·平托:巴拿马和中国的交往已有100多年历史,我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时期。中巴正式建交恰逢其时,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巴拿马是一个年轻国家,通过合作,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经验智慧可以帮助巴拿马更好地发展,巩固中美洲的领导地位。建交以来两国签订了约20份合作协议,将会带动贸易、投资、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对巴拿马经济将会有很大提升。 我很认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巴拿马拥有巴拿马运河、科隆自贸区,是拉美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具有突出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巴拿马与中国合作推进的从巴拿马城到大卫市的铁路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现代化的交通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我在中国体验过京沪高铁,感觉非常便捷、舒适,我十分支持在巴拿马建设高铁。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中巴之间的人文交流? 皮诺·平托:经济合作固然重要,我也很看重教育、文化合作,因为这不但会增进彼此的互相理解,促进两国关系,而且会提升人民的素质。 在成为省长之前,我是一名律师,我一直很尊重华人和中国文化。我7个孩子都在巴拿马城的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学校读过书,其中5个到过中国,他们都非常喜欢中国。我有一个女儿在天津大学学习了10个月的汉语,今年10月就要开始在上海海事大学物流专业本科的学习。 【链接 广州花都拟建双语学校】 聊起在广州花都儒林华侨学校读二年级的孙子,年过六旬的朱炳伸打开了话匣子:“我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巴拿马开超市,他们把我的大孙子送回家乡念小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后再送回巴拿马读书。我们的后代不能把根忘了,要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家乡话。” 这道出了不少华侨华人的心声。 花都下辖的花山镇儒林村、狮岭镇旗新村是远近闻名的“巴拿马村”,旅居巴拿马的乡亲人数甚至超过了村里的户籍人口,村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远在巴拿马的亲戚。 早在1995年,在巴拿马的华侨华人便筹资300多万元,对儒林学校进行了修缮。学校负责人说,最多的时候有近30个从巴拿马回来的孩子在学校就读,“这里是他们的父辈以前学习的地方。送子女回乡读书体现出了华侨华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与坚守”。 花都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现有巴拿马侨民在校生167人,其中小学阶段有121人,主要分布在狮岭镇、花山镇、花东镇的学校。“随着中国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人把子女送回来就学。” 今年7月,以中巴建交一周年为契机,花都区侨生较为集中的狮岭镇新庄小学与巴拿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学校结为了姊妹学校,将常规性地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活动。 接下来,花都区计划以新庄小学为试点,筹建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双语学校,面向全区华侨子女招生,以培养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具的华侨后代为目的,课程上突出“华侨”特色,重点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西班牙语及其他外语教育。花都区希望,以教育文化为桥梁,以两地民众为纽带,促进中巴友谊长青。 策划:郎国华 统筹:刘江涛
(20180820) “中巴使者”,演绎新故事 “中巴使者”,演绎新故事 “中巴使者”,演绎新故事 “中巴使者”,演绎新故事 巴拿马省省长皮诺·平托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海巫号”帆船模型
|